第三种,地产商的旅游小镇,用情怀和超强的产品力击中中产阶级的命门
还有一类小镇,我们称之为地产商的旅游小镇。以著名的蓝绿双城为代表的地产商团队,开始不断向社会灌输一种新型的小城镇生活方式的理念。这种小镇更多的是以情怀、生活服务、美丽宅院为核心的产品驱动力,并结合景观资源,努力植入旅游产业。以乌镇雅园和桃李春风两个小镇的大卖为引爆点,宋卫平式所独有的产品精神,深深博得了一批中产阶层的青睐,同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效仿,带动了一批风潮。
二、主题公园市场——火上浇油的旅游品类,外资大鳄水土不服,房地产资本围猎
应该说,主题公园市场是未来高速增长的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数据为证。AECOM2015年的主题公园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亚太区主要主题公园的游客人数增长率为6.9%,而中国大陆地区增长尤为强劲。长隆海洋公园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6%,宋城集团的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3%,远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
另根据东方证券的统计,2012~2013年,我国共有14家主题公园和水上乐园开幕,2014年有25家主题公园和水上乐园开业,2015年有更多。预计2020年,中国将增加64个主题公园,潜在入园人数达1.66亿,总投资额达238亿美元。
1、外资大鳄悉数到场,但水土不服已经成为常态
上海迪斯尼的开放、环球影城在北京的布局,山水六旗的浙江落子,上海乐高乐园的落地,都象征着一批世界顶级主题公园集体杀入中国这个市场。可要想在中国市场吃下丰厚的利润,即使是迪斯尼都得费劲浑身解数。
近两年外资主题公园在中国频遭滑铁卢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味照搬欧美早年以来的陈旧的创意IP来忽悠中国市场是行不通的,粗糙的主题公园产品做工是不受市场待见的,脱离市场的高定价是水土不服的。
近两年中国电影工业的快速崛起,已经大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制作精良、又有深厚中国文化传统支撑的大制作电影在中国的成功,已经给纯外资主题公园类投资商提出了警告。
2、本土主题公园旗舰集团的攻城伐地
华侨城、长隆、方特、宋城等四大集团,构成了中国主题公园的第一梯队,其2015年的游客量都达到了2000万人次以上。除此之外,海昌等海洋主题乐园也在快速攻城,并衍生出与城市购物中心联姻的实景娱乐项目。这批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界的中间力量和主角,在局部市场甚至起到了赢家通吃的效果。
3、地产商集团集体杀入主题公园市场
在主题公园市场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势地产商们的集体围猎。万达、恒大、世茂等地产商们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其攻城拔寨的速度远超传统的旅游业投资商们,让大佬们夜不成寐、寝食难安。
地产商杀入旅游市场的劣势是急功近利,没有自身核心的内容生产能力,创意资源的匮乏和精细化的管理能力薄弱,但其优势是善于资本运作,可以买买买,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核心的产业资源。
万达这些头牌地产商们,在一片混乱的红海竞争市场杀进旅游这片蓝海,利用他们的资本实力和产品开发速度,重新定义行业规则已成必然。
4、行业新势力的反向切入
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逻辑一直以来都是从线下开始。反观世界主题公园鼻祖、有万亿市值的迪斯尼的成长史,我们可以发现,百年老店式的主题公园,其开始都是从线上的梦工场起步的。
于是,在中国这两年,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一批拥有核心创意能力的内容型公司开始走上了仿效迪斯尼的路径,大胆的将电影场景搬到了线下,构造出电影小镇类的产品。这种线上新势力的反向切入,能否取得成功,仍然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这种商业模式从逻辑上说一定是正确的,只可惜华谊兄弟所处的时代和迪斯尼兴起的黄金时代已经今非昔比,面对线下如此众多的主题公园的围剿,华谊兄弟的影视主题公园之路势必坎坷。
作为旅游业资本投入最大、技术最密集、文化体验都最高的主题公园产品,未来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和IP资源的竞争。场景更梦幻、文化体验性更强的主题公园时代。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