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出游方式发生变化。疫情期间我们做了一些小样本的调研,结果显示最愉快的出游方式是“家庭、朋友自驾”。从市场空间角度来分析,上海市民更加偏好本地游、周边游。
二是对旅游产品类型要求发生变化。最简单的,老百姓去了郊区、田园,除了乡村观光、果品采摘以外,能不能提供包括研学、农事体验、读乡村故事等喜闻乐见的“体验之旅”产品呢?现在我国具备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多样化、丰富化“体验之旅”旅游产品能力的旅游目的地还是比较少的。
三是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变化,对品质要求更高。国内有的景点看起来是个景点,但服务跟不上,有些地方要搞乡村旅游,但餐饮、服务、卫生、住宿条件都跟不上,谁来呢?现在诸多旅游景点其实都面临着硬件改造、服务质量提升的坎儿。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扣住“不变”的主题,围绕“变”的要素进行转型和升级,那么中国旅游业全面复苏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记者: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分析,上海是全国出游指数最高的城市。在重振旅游业方面,上海可以做些什么工作?
冯学钢:当前,上海已经启动了复工复产的相关工作,比如,为助力旅游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上海从减、免、退、缓、补等方面着手,推出了12条帮扶政策;由来自上海不同区的文旅局干部参与的“上海人游上海”线上专场直播共发出5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4月28日,上海已开放及部分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有84家,复市率为83%。
为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复苏与提振,应实行解决企业现金流短缺难题、促进长三角内部游共建共享、激活潜在旅游需求的“三步走”策略。
具体来说,第一步要尽最大努力解决企业现金流难题,尤其是旅游中小微企业的现实困难。包括合理引导优质企业通过在线销售“预付产品”等方式补充现金流;动员旅游龙头集团面向加盟商推出支持与帮扶方案;设立旅游纾困基金,金融支持缓解企业现金流等;促进行业抱团凝聚合力,通过行业协会联盟以业态整合来激发消费活力等。
第二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周边游、自驾游的特色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首选消费需求。作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领头羊,上海要超前谋划、有序推动与区域内各地域的旅游业互动发展,重点推动以消费劵激活上海郊区游市场的复兴计划;推行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旅游信息化预约系统;落实卫生检疫、公共安全、健康码互认的保障系统;推出“畅游长三角”旅游优惠卡等。
第三步,加速培养消费信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恢复。当前,上海正在实施的发放消费券、个别企业推行的4.5天工作制、大力度的营销推广活动等都是加快恢复旅游消费、释放压抑的旅游消费潜力的有力措施。未来,还要会同长三角各地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共同研究旅游惠民政策和措施,刺激长三角消费者旅游意愿,快速恢复全域旅游市场。
记者:经此一“疫”,必将加速旅游产品的迭代升级。您认为,旅游业应该如何转型升级?
冯学钢: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一定要紧扣市场的消费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特征,从需求迭代出发,从商业模式升级出发,一方面要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创造需求。
就满足需求来说,“高品质”是关键词。经过这次疫情,我国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巨大的市场需求面临的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现状,所以,我们未来要构建的“高品质”旅游应当是要实现旅游产业体系内各个要素的全面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在内的各层次旅游要素体系。
怎样的旅游才是高品质的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深挖文化内涵,通过增加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吸引游客进行沉浸式参与,增强特色旅游产品供给。
其次要提高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的完善度、便捷性和舒适化。特别是处于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强大功能,为游客的行前、行中、行后提供良好的智慧化服务。
(责任编辑:Markus) |
Heute schon philosophiert?(今天哲学了吗?) 位于海德堡内卡河北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