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借助这次疫情的契机,各种云旅游、智慧旅游轮番商场,过去停留在概念的一些新型技术,也在旅游产业找到了合适的应用场景。从中经文化产业公众平台了解到,很多旅游景区及旅游企业,充分利用了网络虚拟景区、直播旅游、智能地图等方式,将VR、全景图像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极致。也在疫情期间,极大了满足了人们宅在家里“观光”,非接触式旅游的强烈需求。据媒体报道,国内已有数十个城市、上千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
由此可见,这次疫情给旅游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型技术的应用,可谓危机并存。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标准化的文旅服务,未来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例如,阿里的“菲住布渴”的未来酒店(FlyZoo Hotel)就对无人化服务做了探索。住客只需支付宝扫码或刷脸即可在前台办理入住,刷脸即可开门。而通过室内天猫精灵,酒店房间就可以与酒店的餐饮服务等进行互动。只是,这种无人化的服务,可能会少了一些温度。不过,在疫情时期,人们对于非接触式服务的需求前所未有,也很好的满足了特殊时期人们入住酒店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疫情的发生,加速了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化,但是同时,也迎来了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时代。这对于只是进行简单倒卖门票,做旅游中介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一轮新的淘汰赛。
从2003年非典发生后,携程、去哪儿网等线上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也可以对社会突发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窥见一斑。而这次疫情,较非典的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文旅产业的企业,唯有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才能避免在这轮洗牌中,惨遭淘汰。
2003年造就了携程、去哪儿网,年对2020年的疫情,业内人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行业的思考。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表示,线上线下的融合,特别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手段,来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旅游业前景展望:旅游是国家“基本盘”,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
对于旅游业的未来前景,最权威的观点莫过于中国旅游研究院。据媒体报道,2月20日下午召开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线上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根据该院进行的研究性质的测算,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不过,戴斌并不认为这是旅游经济陷入悲观的信号,反而通过对于国家政策面,市场需求端,旅游供应端多方的分析数据,预判其未来市场趋于乐观。而戴斌佐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触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
实际上,该院的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也对此做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而超过2成的受访者表达了强烈的外出旅游意愿,甚至表示,疫情结束,会尽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由此可见,外出旅游的基本盘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而且刚性需求是客观存在也依然强劲的,只是,这个消费需求的市场转换,还需要等待恰当的时机。
参照“非典”时期,疫情之后是否有望迎来“报复式”消费?
据查证,2003年“非典”期间,虽然当年的旅游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同年7月,“非典”结束,全球旅游市场在同年暑期迅速复苏,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个7月,携程机票订单成交量同比增长200%,当年线上订票、订酒店、订团、自助出境游更是爆炸式增长。而且,次年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相关数据表明,这个增速高达24%。
而从今年4月以来国内的疫情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大面积解除封禁,将可能为五一小长假带来新的旅游业增长契机。因此,有业界专业人士分析,五一有可能成为旅游产业全面复苏的起点,到了暑期也可能恢复到正常旺季的消费水平。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疫情之后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表示悲观。从行业受挫的过程来看,一些带团、导游的从业人员,无奈选择了转行,也说明了这种悲观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责任编辑:Markus) |
Heute schon philosophiert?(今天哲学了吗?) 位于海德堡内卡河北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