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渗透性强,推进旅游业态及要素有机植入城市更新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更新的内涵、形态与品质,也可以为旅游业开辟新的发展赛道。 城市更新,是将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发展的地区作必要且有计划的改建,通过对衰败的城市硬件以及生态、空间、文化、视觉、生活环境等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后,今年以来,各地已着力部署推进相关工作。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渗透性强,推进旅游业态及要素有机植入城市更新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更新的内涵、形态与品质,也可以为旅游业开辟新的发展赛道。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止大拆大建要求,结合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实践,城市更新对象主要包括: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小区等居住空间;老旧低效楼宇、老旧商业设施等商务商业空间;老旧厂房、低效工业园区等工业空间;老旧商街、老旧街巷等街区空间;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设施;绿色空间、滨水空间等公共空间。此外,各地城市更新中均注重建筑遗产、文化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结合城市更新中各类空间的资源特征、改造功能,旅游业可全方位、全要素、全体系植入其中。
景区景点化的建筑遗产空间保护利用
建筑遗产与文化遗迹具有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属性,具备观览游憩、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本身就是打造旅游景观的独特、优质载体。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在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建筑遗产、文化遗迹保护修缮后,往往将打造成为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作为其活化利用的主要方向。
从各地城市更新实践看,将建筑遗产打造为旅游景区景点也是各地的普遍选择。如上海积极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城市功能升级、空间品质提升和历史文脉传承的有机结合,完成了陈望道旧居修缮、上海总商会旧址保护修缮、徐家汇天主教堂修缮等一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并相应培育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北京市西城区集中开展文物建筑腾退工作,并相应进行加固修缮,通过创新保护利用模式,打造出歙县会馆、晋江会馆、梨园公会、钱业同业公会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
借鉴上海、北京等城市经验,各地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涉及建筑遗产和文化遗迹保护利用的项目建设中,可积极引入旅游设计、投资、运营主体,一方面通过支持各类相关旅游服务主体深入开展建筑遗产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打造一批新的城市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支持各类相关旅游服务主体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对已经形成旅游景点的建筑遗产及文化遗迹进一步修缮提升,更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更大力度做好旅游服务配套,提升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效用与旅游服务功能,实现建筑遗产、文化遗迹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城市民宿化的居住空间改造
近几年,民宿市场异常火爆,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在线短租用户规模达2.28亿人次。由于城市民宿具有交通出行便利、周边设施完善、性价比高等特点,其发展迅猛,至2021年底全国城市民宿房源总量已超200万套,未来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城市民宿业态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地嵌入城市更新中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小区的改造,既为城市居住空间改造提供了新的方向,又为城市民宿业态找到了难得的培育契机。
从各地城市更新实践看,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往往地处城市的繁华、核心地段,旅游服务环境优越,具有改造成为城市民宿的最佳先决条件,各地在其城市居住空间改造中也相应加大了城市民宿化的探索。如成都市锦江区在牛市口旧房改造项目中开展与某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并于2020年开始运营,在全国首次尝试将民宿业态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在重现老城民居区位价值与空间活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城市旅居的新体验。北京市东城区西扬威胡同8号院改造成为大隐城市民宿,成为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也是城市更新中居住空间改造为城市民宿的经典案例。
按照住建部相关规划,2021到2025年,全国预计完成40亿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哪怕其中仅有千分之一具备条件的居住空间改造为城市民宿业态,对城市民宿而言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各地对城市民宿的政策及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居民空间改造为城市民宿还存在政策“堵点”以及治理的难点,这既需要城市在更新政策及管理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更需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推动在城市更新中改造居住空间,培育城市民宿新业态。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