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人口流动与消费升级
高房价、高消费、高强度工作、拥挤的交通、醇厚的雾霾,是一线城市浓浓散不去的痛。一线城市就像是围城,承载着机会与梦想,却也充满着辛酸与泪水。如果说前一代对一线城市还有着许多梦想,那85后、90后却似乎变得更加理性。由于一线城市资源巨大的虹吸效应,高端人才依然在拥挤而入,但是在疏解人口的政策背景下,中低端产业从业者已经在逐渐选择或被选择离开。
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数据于近2年首次出现下降。最新各地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一线城市人口增长迎来拐点,到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2.4w),上海2419.7万人(+4.4w),广州1404.4万人(+54.3w),深圳1190.8万人(+52.9w)。尽管仍然有小幅增加,但是从常住外来人口数据看,上海已经连续2年下降,而北京则是18年来首次出现常住外来人口减少,减少幅度为15.1万人。京沪外来人口数量的下降与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相关(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目标:京2300w,沪2500w),严控、疏解人口或是短期内人数下降的主因。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低端产业与服务业的从业者已经在被疏解的路上。伴随着一线城市人口红线的提出及产业在三四五线城市的转移,增量就业机会亦在下沉。根据统计局数据,外出农民工增速已经连续2年保持在0.3%-0.4%区间,而2016年本地农民工增速为3.44%。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就近的低线城市中就业。而从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反馈看,亦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现象。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显示,北京市2016H1服务业用人缺口高达17.6万人。而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也表明,2016Q1上海市餐厅服务员、厨工的岗位缺口与求职人数比高达9:1。
低线城市亦中高收入人群将增加。根据经济学人智库预测,到2030年中国地方资源不平衡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工业与就业的转移将带来低线城市经济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其针对286个地级市的统计分析显示,到2030年,地级市的居民人口中,高收入的比例将大幅增加,地级市中的富裕城市将越来越多,中高收入人群的分布将保持扩大。
低线城市线上消费人数占比提升趋势显著。无论是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或是个人目标追求的转移,人口回流低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伴随着年轻人口、更多接触一二线城市生活人口的回流,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也在加速,网购人群的增加亦是一个良好证明。根据阿里双十一大数据显示,低线城市双十一购买人群占比逐渐提升,且这一趋势仍然在强化中。
三、关于地产趋势变化与消费升级
通常我们讨论高房价对消费存在严重的挤出效应,这个论点在当前以北、上、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几乎是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可。但是如果我们将角度切换到三四五线城市再来看,或许也可能是促进多于挤出。
在国家严控一线城市购房政策,鼓励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背景下。2016年依赖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下行趋势明显,且2017年初至今,相关统计显示,一线城市成交下滑显著,三四线城市成交上行。据记者调查,去年一二线城市楼市的火爆诱发三四线城市恐慌性购买,投资客的资金和需求向部分三四线城市涌入。
投资需求的涌入和一二线城市人口回流购房推动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的提高。而房价的提高对于已经完成刚性住房购买的三四线城市人口而言,其对财富的感知效应提升。尤其是工资收入仍保持上涨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受感受到的生活成本压力小于一二线城市,财富提升的感知效应下,剩余可支配收入却呈现出相对的提升,因此,可用于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的可支配收入相对提升。
对于三四线城市人口而言,或许房价的上涨并不会带来明显的眼前苟且,在相对的比较下,尤其是在80、90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后,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多的诗与远方反而可能愈发形成一种促进消费的趋势。以男性美妆产品的购买为例,通常认为一线城市的男性会相对购买更多美妆产品,然而阿里年货数据却表明男性偏好美妆消费的前十省份中相对低线城市分布更多的省份却排名更靠前,河南、河北、广西分列榜单第一、第三和第四。
四、关于地缘政治、人民币汇率压制境外消费
世界那么大,想出去走走看看,但是西有IS在欧洲接连掀起恐袭,东有两岸关系致台湾游意愿下降、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隐忧、韩国萨德燃起民族情绪,出境游增长或不容乐观,而春节小长假和周末短假日的数据显示,或将有更多的旅游消费需求转移至周边游。2016年出境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增速较2015年下降5.5个百分点。国家旅游局预计,2017年出境游人数1.27亿人次,+4%YOY,而国内旅游人数将打到48.8亿人次,+10%YOY。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