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依托乡愁元素开展的互动体验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雨是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最近跟朋友来到了“种草”已久的婺源篁岭村。“我参与了打麻糍,制作了婺源灯彩,跟着非遗板龙灯走街串巷,特别有意思。”小雨说,每次出来玩都想感受跟家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这些民俗项目应该得到传承发展,让更多人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留住乡愁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主体动能。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乡愁旅游热度的攀升对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吸引更多个体到乡村就业、创业。对于当地人来说,回到家乡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发挥本地优势,抓住潜在机遇的主动选择。乡村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方式也同样吸引着外来资本与人才,融合更多创意与现代元素,持续拓宽乡愁旅游的发展边界。
云南作为最火的乡愁旅游地之一,近年来努力打造“诗画苍洱·乡愁大理”和“最美乡愁旅游带”等特色品牌,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传承弘扬乡愁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一批独具乡愁特色、旅游设施完善、典型示范引领的最美乡愁实践样本和乡村旅游新地标。
很多人被云南吸引,来到这里重启人生。去年,林子从深圳裸辞。半年时间里,她去了30多个城市,最后选择停留在云南大理。“我被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深深吸引,在探访过保山咖农后又被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所感动,也看到了云南咖啡的潜力和未来。我决定留在这里创业。”林子说。
林子一开始从事电商项目,将云南咖啡豆与本土食材结合,后来干脆租了院子开起了咖啡馆。“咖啡馆去年8月开业,来这的有专注网速和AI的数字游民,有喜欢安静和绿植的新大理人,也有村里的邻居互相捧场,还有专程打车10公里来的猎奇人……”林子说,现在咖啡馆慢慢走向正轨,赚钱的同时也结交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这当中有很多跟她一样的创业者。闲暇之余,他们常在一起围炉小酌,品咖啡、聊人生、谈理想。
乡愁旅游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乡村产生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连接所带来的发展潜力推动资金、资源、人才回流,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留住它,去经营
去年12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认定全省110个村为2023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它们都是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成熟的业态产品体系、优质的管理服务规范、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的联农带农效果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将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留住乡愁?如何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吴春宝在接受采访时建议,要留住乡愁记忆,首先是保护好村庄的传统风貌、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通过梳理乡愁记忆符号,对这些乡愁载体进行保护;其次是挖掘和传承,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本地村民,以及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群,将乡愁记忆传承下去;最后是通过发展活化乡愁记忆,在乡村建设中创新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将乡愁记忆转化为实体性的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发展乡愁旅游要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有学者认为,游客在乡村旅游体验中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希望乡村旅游地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格局,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纯粹的乡村住宿体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副教授顾雅青在《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一文中提到,传统乡愁元素和现代城市元素的有效融合是旅游者愉悦体验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难点。这就意味着,乡村的大环境应该在保持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的基础上,把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乡愁”一词融入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中,进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小心求证,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发展乡愁旅游既要留住绿水青山,更要留住村民的“幸福感”。作为乡愁元素的重要载体,乡村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等最根本的是人,不能只一味强调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刘铁梁认为:“不够关心村民的村落保护,是狭隘的,也是没有办法和村民对话的。”留住乡愁,不仅要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更要关注村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为村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机会和希望。只有当乡村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美好的家园时,才能通过旅游的方式感染其他人。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