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

时间:2024-03-12 18:02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 莹

 本报记者 王 莹

 
今年全国两会,乡村振兴再次成为高热度话题。有观点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要让乡愁记忆“活”起来。
 
乡愁是千百年乡土社会生活过程中文化与情感的浓缩,带着独特的时代烙印,而以乡愁文化为核心的乡愁旅游,通过挖掘和呈现乡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乡村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被乡土村落的文化脉络和生活情状所吸引,来到乡村旅游、旅居。除了乡村淳朴静谧的自然风光以外,乡愁文化是感染游客的关键因素。
 
慢下来,去生活
 
慢下来,去生活。清晨的云南大理沙溪镇,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玉津桥周围薄雾环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一幢幢老屋还带着夜的寂寥,“嘎吱嘎吱”的木门开启声,伴着淡淡的茶香在巷子里飘荡。寺登街道两旁,各种小吃、小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流连于各个摊位间,挑选中意的玩意儿。不远处的早点铺热气腾腾、香味四溢,摊主手艺娴熟,边准备早餐边与人闲聊。顾客从他手里接过一碗刚出锅的饵丝,不紧不慢地“享用”起来。摊位对面的咖啡馆也早早开门,阳光透过窗户投下斑驳光影,咖啡师将磨好的咖啡粉均匀分布在滤纸杯中,一手拿壶,将热水从中心注入,慢慢打圈,观察着咖啡粉浸湿、膨胀,直至与水流充分融合。“慢”是这里的日常,也是最吸引人的生活状态。
 
“乡村有一种治愈能力。”来自上海的索索曾在沙溪镇旅居过3个多月。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感到疲惫和焦虑,于是她决定按下暂停键,找寻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最难忘的还是沙溪镇。”索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逛早市。一大早,白族嬢嬢们扛着扁担,背着背篓来来往往,里面装满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当地小吃。3个月的时间让她跟这些嬢嬢成了“老熟人儿”,每路过一个摊位都要打声招呼。各种吆喝声、叫卖声让她想起小时候陪姥姥赶集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逛累了,买一束带着露珠的鲜花,用满满的仪式感开启新的一天。
 
“城市生活快速也疏离,反倒是乡村给我一种踏实和熟悉感。”索索说。
 
乡愁旅游以乡愁为情感基础,让游客在旅途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彼此有着深厚的了解和信任。这种情感纽带让我们始终怀念乡村的真挚与淳朴,渴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灵释放。
 
乡愁是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留住乡愁也就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个性,是为游客带来差异化体验的关键因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跟朋友去大理双廊镇玩,恰巧遇见当地举行‘接本主’的仪式。”索索说,本主是白族掌管生死祸福的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在大理的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每到春节,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本村的本主接回来过年。
 
“仪式当天非常热闹,村民们穿着民族服饰,敲锣打鼓,舞龙耍狮。家家户户点起香、摆上贡品。迎接本主的队伍浩浩荡荡,每经过一家,村民都要双手合十,许愿祈福。”索索笑着说:“之前看到的民俗文化仪式大多带有表演性质,这么真实直观的体验还是第一次,感觉很不一样。我和朋友也被这种氛围感染,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迎接本主,保佑来年一切顺利。”
 
乡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心灵洗礼。漫无目的在乡间散步,花一下午在咖啡馆看书,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这些看似消磨时间的事情,背后藏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以及找寻自我、回归内心的深层渴望。
 
被吸引,去感受
 
乡愁旅游通过对乡村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留住乡愁可以增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愁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县是利用乡愁资源,依靠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佼佼者。婺源县紧紧抓住乡愁旅游本质,保留最原始的乡村民居和古城风貌,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内涵,开辟“醉我乡愁”“老家乡愁”等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古城中寻觅乡愁、在村落里感悟乡愁、在民俗间体验乡愁。其中,篁岭村将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融合,不断深化乡愁文化体验,成功打造“篁岭晒秋”“梯田花海”“鲜花小镇”等旅游IP。游客不仅可以参与晒秋的全过程,还能深入体验徽州婚俗、傩舞、非遗板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的乡愁韵味。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