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缩影。走进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就如同登上一列穿越时空隧道的列车,近距离与过去的人事对话,尽情探索文化的变迁。 走进长白山民俗博物馆,带您触摸历史,感受那厚重的民俗文化。长白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长白山先后聚集了肃慎、靺鞨、朝鲜、女真、满、汉等多个民族,肃慎文化、渤海文化、女真文化相继产生并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各民族在长白山演绎了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北方文化史。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长白山博大精深的文化,由长白山旅游和文化体育局主办,长白山文化事业保障中心承办的《长白山民俗文化讲堂》系列文化专栏开讲啦!带您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足不出户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满族先民同移居此地的各兄弟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由于清代的文人学者留下的诗文著作,又将这一独特的风俗民情广为流传。
过去,人们常说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这三大怪所说的就是早期满族人的生活习俗。
在原始社会,满族先民的居住条件是极其简陋落后的。为了躲避风雨和野兽的袭击,夏季,他们常在两棵邻近的树上搭个小窝棚居住。人们便把姐妹俩丈夫之间的关系称为“连桥”,就是从这里引伸出来的。冬天,他们选择背风朝阳的坡地“掘地而居”。到了辽金时代,满族先民开始由穴居改为在地面建屋。但这时的房屋也极为简陋,没有窗户,用树和树皮做墙,用草盖房顶,只在朝阳的南面开个小门。到了冬季,常在门的周围塞上干草,以抵挡风寒。
清朝初年,大批文人学士、朝廷官员因罪被贬流放到长白山脚下的牡丹江流域。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建筑技术。之后,满族人才开始建筑真正的房屋。他们伐木做架,为防冬季风寒用板条夹泥做墙,为取暖在室内盘上火炕。房屋安窗,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当时糊窗纸极少,且价格昂贵。贫民家庭的妇女从秋天开始便槌涂粉麻布代纸糊窗。关于窗纸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光绪二年,从山西来了两个姓郝的哥俩,因他们有造纸的手艺,便建起了一座造纸作坊。
有一年秋天,一队衙役来到纸坊,对兄弟俩说:“都统大人命你们造出糊窗户纸。造出来有赏,造不出来重重责罚”。兄弟俩一听便开始忙起来。可他们试验了几次,造出来的纸不是冻裂,就是被风刮破,兄弟俩心急如焚。一天,老大把造纸剩下的半桶纸浆赌气地倒在火墙上,便去帮弟弟干活。突然,“哗啦”一声,从火墙上掉下来一张纸,哥俩捡起来一看,这张纸四周是毛边,纸面也毛茸茸的,一抻,挺结实。他们又吸取过去的经验把这种窗户纸糊在外面试验。几天过去了,纸张结结实实地粘在窗户上,兄弟俩别提多高兴了。从此以后,就有了遮风寒的糊窗户纸。
南方人糊窗户是把纸糊在窗户里面,再看一下刚才的图片,而东北人却把纸糊在窗户外面,如下图,而且民间把“窗户纸糊在外”列为东北几大怪之首,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却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那么到底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一是如果糊在里面,下雨的时候,特别是风雨交加的时候,窗户纸正面迎着风雨,背后却没有靠山,就容易被雨水呛下来。如果糊在外面,窗户纸正面迎着风雨,背后有窗棂做靠山,就不会被风雨呛下来。
二是冬天的时候窗户纸外面外所结的冰霜和窗棂上的积雪在太阳下融化,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窗棂,从图中我们就可以明白“窗棂积雪”是什么意思了。窗棂积雪融化的水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而且还会加速窗棂腐烂。所以,东北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便想出了“窗户纸糊在外”的绝妙做法。
“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源于满族男女抽旱烟的习惯。由于早期的满族先民生活在山野之中,因此经常受到蚊虫蛇蝎的侵袭。抽烟后,浓浓的烟味弥漫四野,蚊虫蛇蝎便避而逃之。满族男女的烟袋是不尽相同的。虽然都是铜嘴、铜杆和铜锅,但女人的烟袋长达二尺,男人的烟袋则只有几寸。烟袋短小,无疑有利于男人的狩猎出征。出门时,满族男人将几寸长的烟袋往烟荷包里一插,抬腿便可出发。男人的烟荷包一般用鹿皮缝制,女人的烟荷包则用布缝制,上面还绣上山水花鸟。平时在家,妇女们则用一个大盒子装烟。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