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入境游:亟待被拯救的“大熊猫”?(2)

时间:2017-03-27 10:25来源:环球旅讯 作者: 曾宪天

接下来是入境签证门槛越来越高。即便如英国这样的优质入境游客源地,也曾有合作商对周晓光说,办理中国的入境签证几乎是最难的。而反观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都在放宽自身的签证门槛和要求,以带动自身入境游业务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公开的信息显示:2013年起,中国陆续在国内部分口岸城市实施对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并订妥联程机票的51国公民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举例来看,2016年1月30起,江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始实施。截至2017年1月30日,上海口岸共为近3.9万人次外籍旅客签发了144小时过境免签临时入境许可。其中,从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过境人数逾3.6万人次,同比原72小时过境免签人数增长8成以上。从数据上看,过境免签政策带动了入境游客的增长。

另外则是大交通补贴方面,某些国家为了获取优质入境客源,有诸多机票补贴和促销政策。例如原始入境机票价格为1000欧元时,符合优惠政策的入境游客或许只要支出400欧元。而一旦游客因为低价机票入境后,其产生的消费给目的地带来的收益或许远比机票收益的价值高。可惜的是国内的入境游似乎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策略在施行。

最后,则是入境游从业人员流失的问题。“回想90年代,旅游行业几乎只有入境游,因此入境游也云集了当时国内最优质的旅游人才。”周晓光表示,原本的入境游从业者逐渐老去,更多的是转行出境游或直接退出行业,而行业又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

周晓光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通过校招招募入境英文导游,往往一份简历都收不到。他也无奈地称,相比于出境领队的高收入,入境导游的收入水平仍然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阶段,因为入境游整体是从高收入行业往低收入行业在演变。

“入境游从业者素质水平很高,但思想很老套。” Queena表示,入境游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新的行业人才更多偏向于出境游领域。没有年轻一代人才和优秀的一线人员,无论从产品还是营销层面,入境游的发展仍然显得十分滞后,这也对入境游客造成了一种,来中国游玩只能跟团,或者自己瞎玩的负面印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擅长创新的创业公司来说,不失为一次机会。

那么,入境游产品还能怎么变?

张玫介绍称,70年代中,国家大力扶持入境游,国中青三大国有旅行社逐步以跟团游的方式发展入境游市场,随后跟团游长期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张玫认为,目前市场中大致存在传统大团、主题定制小团、家庭自助式自由行、背包客等入境游客形态。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公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入境旅游外联438.23万人次、1885.59万人天,接待570.26万人次、2018.66万人天,同比减少1.70%、9.02%、3.89%和6.79%。

另外,按照入境外联人次、国内组织人次、出境组织人次三项指标,旅行社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人次所占份额依次为7%、69%和24%。由此可见,旅行社入境游业务市场份额小,市场发展也处于十分疲软的状态。

“其实无论国内外游客,大家对于体验式旅行的追求趋势是相同的。”张玫表示,中国传统旅游行业的产品开发是追求标准化、量化统一的模式,满足的是整个产品链各个供应商的需求,而离真正的用户需求非常遥远。所以要做到迎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革新,在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下是几乎不可能的。

举例来说,在云南大理,苍山缆车票加洱海船票是固定产品,而目前外国游客对大理白族文化体验的需求已经转移到了强调真实感上。例如与白族家庭一起摘菜做饭,亲手制作民族手工艺等等,而这种真实的体验跟传统旅行团的体验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这些体验一旦被纳入固定的跟团旅游产品中,必然会丧失其真实性。

“传统的跟团游其实已经跟不上用户需求的变化了。”张玫表示,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打破了中间商,更能做到迎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革新;另外是如WildChina切入高端定制游的细分领域,以打通旅游产业链的方式来做到产品革新。

“直白地说,传统入境游市场仍然抱着‘坑老外’的心态在做产品。” Queena认为,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做到入境游良性发展,不是通过走马观花逛景点、坑蒙拐骗做购物等方式来实现的。

Queena表示,目前入境游仍然以传统大巴跟团游为主,不过逐渐出现了中高端私人定制团、一日游等主题化产品形态,但碎片化产品丰富度仍然不够。她认为,目前入境游客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他们更为强调深度体验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可是入境游市场体验性产品恰恰发展得十分缓慢。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