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旅行网

主页 > 德源资讯 > 媒体观察 >

“门票经济”可以休矣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今年暑假亲子家庭出游占比达到58%,“00后”特别是900多万“高考生”将成为暑期旅游的主力。然而景区门票是涨是降,却牵动着出游者的心,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过去景区门票价格“逢节必涨”“旺季涨价”,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门票是一次旅行的大头支出,这是不少人的感触。有游客表示,每次去一个地方旅游,总会去好几个景点,一般的景点要几十元钱,著名的动辄一两百元。而常去国外旅游的人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国家,景区低票价是主流,日本很多景区不收门票,法国门票基本都在10欧元以下。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按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重计算,中国是2.7%、法国是0.37%、美国是0.1%。而在大众旅游不断升级的当下,游客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和互动。特别是现在交通方便,人们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选择更具有多样性,门票是否符合心理预期,直接关系到游客用脚投票。一些地方提高票价,看起来维持了短期利润,然而严重制约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现在游客群体中流行一种观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占GDP比重越高,这个地方的服务水平也就越差。这话听起来粗糙,但有一定道理。其内在逻辑是,旅游业占比高,说明地方缺乏其他产业,经济条件落后,当地人只能紧紧抓住旅游这个饭碗,就会更加趋向于在门票上动心思;而旅游业占比低,说明综合产业丰富,市场活力强,人们乐于提供有竞争、有差异的服务。这一点恐怕是很常见的生活体验,我们总以为有些偏僻地区风景独好、民风淳朴,然而很多时候都不会再去第二次;反而一些被我们所不屑停留的“旅游城市”,恰恰在旅游服务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过去三年,北京的景区平均票价分别为121元、113元、102元,呈下降趋势;广西则分别为82元、124元、146元,呈上涨趋势,这或许就能说明其中微妙的差异性。
 
从根本上讲,这说明了一个地方是“门票经济”,还是“全域旅游经济”。在政策层面上,国家早已力推“门票经济”转型。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转向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定价规则。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但要贯彻到底,还得靠地方的自我担当、积极作为。现在一些地方旅游业看似红红火火,实则暗藏危机,当地管理部门敢不敢痛下决心,敢不敢承受总体收入的短期下滑,敢不敢放弃对GDP增长的痴迷,将直接决定这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至于发展路径,则要结合特色,因地制宜,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还是故宫。虽然故宫票价为夏季60元、冬季30元,在全国范围来看都不算高,然而,故宫的文创产品创收近三年来每年都达到10亿元,这是因为其挖掘文化内涵,延伸文创产业新亮点,找到了“全域旅游”的新路标。
 
旅游不是一次门票消费,而是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市场只有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更全面地带动经济增长,人们的收入才会持续增长。地方旅游部门不是不懂这些基本常识,但是面对抬高门票就立竿见影的效果,依然会蠢蠢欲动。时间终会证明,这是一种不明智也不负责的做法。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