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疫情如火,全国的总体疫情发布病人数已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照这个趋势下去,3月底到4月初,很可能能够将疫情控制在一个可以可控范围内,那么,如果文旅企业,你能够很好地撑过3、4月份,而5月份又能够顺利生产的话,就应该思考以下的问题了。 一、需要转型吗?能够转型吗?
第一个问题就是文旅业如此脆弱,我们需要转型吗?
很多的业内人士都在感慨,文旅业如此艰辛,我们干脆转行吧。但我们真的需要转行吗?如果转行我们能够做什么?能够去哪里?
在2003年 SARS之后,很多文旅从业者认为,这个行业困难重重,很多前辈就投入了制造业、外贸、房地产、投资,最后成功转型。但是,那个时代不一样,2003年正值我国经济的腾飞时期,是真正的一头猪都能在“风口”上飞起来的年代,各类新兴行业都需要人才。旅游从业者作为见多识广的一类人,尤其是涉外导游,在全世界见过了各个国家的发展,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投身其他行业,能够以更加先进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转型成功与眼界开阔密不可分。
但今时已不同往日。
从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后,上面所说的“制造业、外贸、房地产、投资”等诸多行业都在开始逐步走下坡路,制造业由沿海向内地及东南亚一步步转移,利润却一步步降低;外贸由于成本增加,出口转内销已成常态,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房地产在全国各地寻找价差割韭菜;投资行业的利润也被压缩,投资风险已被PPP、P2P等反复证明。那么现在文旅行业的诸位同仁,你是否还能像17年前的那批同辈一样,轻松地转入那些高光高利润行业?人家已经自顾不暇了,原本的行业裁员就已经很厉害了,各行业专业人士尚且被裁员,还会要文旅人士转行而来吗?
文旅从业者转型艰难,文旅实体转型就更加艰难了。景区转型,如果不做景区,还可以做什么?做商业?做地产?做农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暴利行业都已经远去了,如果经济增速不能迅猛增加,各行各业的低端产能都是过剩的。比如旅游运输业,如果不做旅游运输了,能够很顺利地转型去做其他运输吗?很难,因为市场都已经饱和了!其他的业态更是如此,很多的设备设施甚至是特定场景的,除了文旅业其他场景根本无法运用,这也是近年来文旅设备商努力谋求转型,却不得其路的根本原因,因为除了文旅,根本无从可转。
所以,并不像许多人预测的,这次的疫情危机,会让文旅业流失很多人才,会让很多优秀同仁转行,因为其他行业也都饱和了。在每个行业都日益专业化的背景下,不要想着如何转型去别的行业了,别的行业也已经容下多余的人员和多余的产能了。安心在文旅行业深耕吧,文旅虽然不是最好的行业,但也不是夕阳行业,更不是最坏的行业。
因此,走下去,深耕之。
二、今年会大爆发吗?需要为大爆发做大准备吗?
有许多人预测,一旦疫情结束,旅游会有“报复式”增长,其实这只是常见的为行业打气而已,乐观的情绪必须要有,但是乐观过头了,以为是真的就麻烦了。因为,那会引发盲目的乐观,甚至会让行业做出过于乐观的准备,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其实会不会爆发,要从旅游的根本上来说。联合国报告称旅游是人们的必需品,跟阳光、空气、水,吃饭、社交、睡觉一样是刚需,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旅游并不是阳光、空气、水,也不是吃饭、社交、睡觉一样,离开旅游我们不会死。
所以旅游是什么,旅游是人们有钱有闲后,离开本地赴外地寻找新奇体验的一种活动。因此,旅游的前提,一要有钱,二要有闲,三要离开本地。这三个条件就决定了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水平,旅游是否爆发。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去旅游,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速快,大家有钱了,所以能够出去玩。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既决定了整体能出去玩几次,也决定了能玩什么水平的旅游。而是否有闲,也是跟是否有钱紧密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越有钱,越有闲是成立的。越忙于生计的人,越不得闲。而能否离开本地,也与第一个条件紧密相关,越有钱,越有闲,越能离开本地,且距离越远。而越是没钱,越是没闲,则越难以离开本地,越难出游,改而由本地休闲替代,例如2019年经济增速放缓,会有诸多家庭减少出游次数,而增加在本地的逛街、购物、下馆子等消费。
(责任编辑:Markus) |
Heute schon philosophiert?(今天哲学了吗?) 位于海德堡内卡河北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