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游昌昌古城,探索奇穆文明

时间:2024-03-22 08:3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寒江

 南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脉下,曾经孕育了丰富多元的古老文明,帕拉卡斯、纳斯卡、莫切、瓦里和奇穆等文明在千年岁月里轮番登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绚丽的篇章。奇穆,古安第斯文明的代表,印加文明前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也是秘鲁文化的窗口。

 
神秘的文明
 
9世纪中期,奇穆首领塔伊卡纳莫征服了莫切人和兰巴耶克人的疆域,在秘鲁北部沿海的莫切河谷一带建立了奇穆王国。传说塔伊卡纳莫乘着一只木筏从海上而来,奉天命成为王国的统治者。他们继承了之前的莫切文明,发展农业、手工业、建造城市,直到1476年,奇穆王国被印加人所灭。
 
自安第斯山脉地区和秘鲁沿海有人类活动开始,人们就要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奇穆是多神崇拜的文明,月神、海神等具有神秘力量的事物都被奉为神明,并被赋予神奇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奇穆人认为月神的等级最高,月亮晚上明亮,有时白天也能看见,他们还发现月亮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气象变化。他们常常将动物或飞禽献给月神当作祭物,甚至还会献上自己的孩子,以求感动神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从出土的祭祀物品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界认知和探索的一面,也有血腥、无法理解的另一面。
 
奇穆王国末期,秘鲁附近海域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暴雨和飓风侵袭奇穆人的居住地。当面对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时,奇穆人便精心策划了残忍的儿童献祭,祈求众神停止降雨。后经考古挖掘,在万查科和昌昌古城遗址附近的几处祭祀坑内,葬有几百具儿童和羊驼的尸骨。这个发现再次证实了奇穆文明有儿童祭祀的宗教习俗。然而,自然现象不可抗拒,外族入侵才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奇穆王国非常注重文化传承,重视对手工业者的培养。在王国最辉煌的时期,有近万名专职工匠生活在城市里,男性善于制作金属工艺品、雕刻木雕和建筑浮雕,女性善于编织。从莫切人那里学到的黑陶工艺,被奇穆人略施改进,便有了更注重黑陶质感的表现,虽仍略显粗糙,但已趋于成熟。这些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现藏于秘鲁各大博物馆,还有一部分被掠到西班牙。
 
泥土堆砌的城市
 
昌昌古城建于11世纪,是奇穆王国的首都。“昌昌”奇穆语意为“太阳、太阳”,寓意地位至高无上,无法取代。繁荣时期的昌昌,人口数量多达十几万,成为当时南美洲最大的城市。15世纪中期,奇穆王国被强大的印加人征服,大肆洗劫。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古城时,又搜刮一遍,掠夺剩余的物品,让这里彻底变成一座空城。
 
昌昌古城拥有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筑群,并严格地按照等级制度规划内部结构。城内包括王公贵族居住的宫殿,普通人和工匠的居所,还有神庙、花园、墓地和储水池等公共设施。古城的房屋和城墙,全部由泥土烧制而成的土砖垒砌完成。这种土砖坚硬堪比混凝土,用它建造的房子可抵挡日晒、风沙、干旱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1970年的秘鲁大地震中,昌昌古城遗址完好无损。
 
奇穆的每一位国王都有自己独立的宫殿,宫殿四周用高大宽厚的土围墙隔开。内部的房屋呈对称式排列,围墙和建筑下方有被简易形象化的动物和海浪等浮雕,装饰重复性排列,倒也不失一种韵律之美。这些在土黄色围墙上重复雕刻的各种与海有关的图案,是他们回应大海馈赠的一种方式,在当时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审美。
 
徜徉在古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宛若穿越时空隧道。城内的瓦卡塔伊卡纳莫金字塔中发现了许多人形木雕,面部用黏土和磨碎的贝壳覆盖,手持盾牌或权杖,身体呈直立状态,就像时刻保护古城的勇士。奇穆人从古城北部的河流引出一条长长的水渠,将水源带进沙漠地区发展灌溉技术,养活庞大的人群,给这片荒芜之地带来一线生机。
 
近年来,古城的多种加固行动一直在进行,秘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相对完整的古城。1986年,昌昌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沙漠春城
 
特鲁希略距昌昌古城5公里,是拉利伯塔德大区的首府,也是秘鲁的第三大城市。这里早在公元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最丰富灿烂的还是奇穆文明。印加人征服奇穆王国后,又把他们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文明体系。短短几十年后,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开始征服南美洲,他在昌昌古城附近建立了秘鲁最早的殖民城市,并以自己故乡的名字命名特鲁希略。1820年,特鲁希略成为秘鲁独立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在南美解放运动领导人的影响下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