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营造精品迭出、市场活跃、氛围浓厚的演艺环境。2023年年初,“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年的北京舞台,新作接连首演,名家纷至沓来,《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及时发布,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描绘了广阔蓝图。
开局之年成果丰硕
今年,购票要定闹钟、拼手速,成为了许多观众难忘的集体记忆,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首都舞台,一整年可谓高光不断,仅以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12月23日至24日)为例,国家大剧院内,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小剧场全部开放,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唱响了开幕大戏《运河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跨年巨制《张居正》与两部小剧场佳作《霸王别姬》《她弥留之际》同时上演;天桥艺术中心打开大、中、小3座剧场和多功能厅,好戏连台,人流如织……
从年初密集的新年音乐会掀起第一波观演热潮开始,北京的演出市场加速升温。《2023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开展营业性演出场次约占全国总量的1/10,市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最新统计,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共开展营业性演出44701场,覆盖观众达1064.7万人次。
大戏纷纭的北京,精彩不落幕,一系列展演季接连开展,持续推动高品质艺术资源走向观众、惠及市民。11月,2023北京文化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圆满收官,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展演季与惠民文化消费季联动,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数超3800万人次。堪称“井喷”之势的大型演唱会强势带动文旅消费,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已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123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7亿元。
北京“演艺30条”形成完整工作体系
繁荣有序的演艺环境离不开顶层设计的规划支撑。今年,市委正式印发《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着眼于建设凝聚荟萃、示范引领、服务群众的“演艺之都”,围绕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7个方面提出30条主要任务,形成完整工作体系。
许多成果已然显现。这一年,北京舞台精品不断,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音乐剧《觉醒年代》、国家大剧院先后推出的两部原创歌剧《青春之歌》《映山红》、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北京人艺2023-2024年跨年大戏《张居正》等一批新作接连首演,反响热烈,为传统文化、红色题材注入了创新表达,充分彰显了“北京出品”的过硬品质。
与此同时,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作品在接连涌现的演艺新空间登台。今年5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搭建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次推出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15个项目最终入围,在对接文化与空间资源、推进文旅融合等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会馆有戏”特色品牌不断推进,在正乙祠戏楼、湖广会馆、颜料会馆、报国寺等修葺一新的场馆内,戏剧、曲艺等演艺资源让古老的建筑焕发了别样光彩。
“演艺之都”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增强,在以强大的号召力辐射全国的同时,北京舞台也是折射世界交往的窗口,今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顶级艺术团体接连到访,在北京掀起了令世界瞩目的文化交流热潮。而面对不断升温的演艺市场,优化综合监管、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以及推动“黄牛”专项整治等措施打出有力组合拳,以实名入场、取消转赠、可退票3项治本措施,为营造健康清朗、创新发展的演艺生态保驾护航。此外,观众与演出之间的互动通道被进一步打通,多媒介、多形式、多平台传播推广的“大戏看北京”演艺资讯有效消弭了消息差,在新媒体平台上,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各抒己见,声势越发强大的文艺评论阵地正在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