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让非遗添彩精雅生活——恭王府博物馆积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时间:2023-11-24 08:34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范朝慧

 本报记者 范朝慧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主办的“阅见非遗”第一届征文大赛及音乐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恭王府大戏楼举办。主办方还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了展现征文大赛成果的“阅见非遗”光影展。
 
今年适逢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恭王府博物馆推陈出新,以非遗为核,以演出季、展览展示、征文大赛等为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精雅文化生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有效路径,成果颇丰。这一展览是恭王府博物馆积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体现。
 
可看可听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民族风十足的歌曲《如约》《窗花》《花轿行》,还有《炽热月光》《一梭千载》《守一人》等网络文学作品……本次大赛参赛作品涉及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12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网络文学一等奖作品《我本无意成仙》的作者“金色茉莉花”说:“作品里的木雕、二十四节气等元素,是我将旅途中的一些见闻搬进了故事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非遗的丰富多彩与蓬勃生机。”
 
在“阅见非遗”光影展现场,音乐作品获奖作者之一、高二学生刘雨函说:“我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音乐编曲,对中国传统音乐情有独钟。我这次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特意使用了唢呐,希望通过音乐,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加入保护非遗的工作中。”
 
“大赛启动后,涌现了大量体现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网络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说,创作者将所见、所闻、所想凝练于文字中、流淌于音乐中,用精彩故事赋予非遗崭新颜色,用和谐韵律唱响非遗当代声音,使文字和音乐都成了探索与展示非遗的强大力量。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将非遗和网络文学形容为一对“穿越时空的知己”“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网络文学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年轻人之间的桥梁。我们要走出一条数字化、年轻化、IP化的文化传承道路”。侯晓楠说。
 
恭王府博物馆今年的展览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以“梳理历史、展望未来”为目标,在立足线下主阵地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数字文物”,开辟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模式。此次大赛的成果之一“阅见非遗”光影展对获奖作品及所描述的非遗技艺,以“文+物”的形式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现,就是以将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字文化产业的生动呈现,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体验。
 
好戏连台 演出季迎来青春力量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夜,在恭王府大戏楼里,又一次传出悠扬古曲、婉转琴歌。“古琴名家名曲与琴歌专场音乐会”拉开了第十六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的帷幕。这场音乐会旨在庆祝古琴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
 
“古琴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过去这20年一样,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
 
总计9天的演出季由5场古琴和4场昆曲演出组成,恭王府博物馆尝试把曾在恭王府历史上真实上演的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悉数登台,来自高校的古琴社团和昆曲剧目为演出季添了一抹青春亮色。
 
“我们在大戏楼内进行的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为了阐述和传达创新性保护理念对于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重现光芒。”冯乃恩介绍,演出季首次邀请大学生登台,来自24所高校古琴社团的青年学子,演奏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打谱作品。
 
“这首曲子是《关山月》,最早见载于清《龙吟馆琴谱》,曲风古朴大气。”演出季期间,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钊怀抱古琴,指拨弦动,带领听众走入清冷苍茫的月夜。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