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研学旅游市场持续“高温” 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时间:2023-07-20 16:43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张 宇

 进入暑期以来,旅游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研学客群成为绝对主力,热门目的地随处可见排队旅行的学生们。作为国内新冠疫情基本结束之后的首个暑期,蜂拥而至的研学群体让这一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家长越来越愿意为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买单,让孩子开阔视野,但优质的产品供给仍显不足。研学旅游市场想要获得更全面充分的发展,需要研学企业潜心创新,更需要其与学校及文博机构的通力合作。

 
游客更愿意为文化买单
 
“这一次行程,西安千古情的演出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震撼了,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行程太满,时间太短,我在西安还没玩够。”7月8日,即将结束西安5天4晚研学行程的江苏南通北城中学学生元文琪向记者表达了他的不舍。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次来北京我不但登上了长城,还学习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算是圆了一个小梦想,另外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来自山西长治的六年级学生高梓州对他的研学旅行也非常满意,“晚上还有运动会,我要去集合了。”
 
7月初,记者连续走访了西安和北京两地的研学旅游市场发现,随着各地中考、小升初考试结束及中小学生陆续放假,研学旅游市场从6月下旬开始就进入高峰。与疫情之前相比,两地研学市场恢复情况乐观。采访中,业者们表示,今年暑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家长更愿意为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买单,且对研学产品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
 
“北京研学旅游市场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疫情3年积累的研学需求在这个暑期集中爆发,北京作为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热度空前。二是随着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研学旅游团队参观文博类场馆的需求激增,研学旅游产品已经开始形成以文博类场馆为主、景点为辅的结构,而且在景点也是以深挖历史文化知识为主。”中旅旅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部副总经理刘红石告诉记者。
 
刘红石透露,他们从5月开始就进入忙碌状态。“6月下旬研学旅游报名人数明显增长,7月初大规模研学旅游团队开始落地。”刘红石回忆道,“截至7月中旬,仅北京一地我们就接待了累计2000多人的研学旅游团队。大家都在连轴转,驻研学营地的工作人员要从6月底一直待到8月20日。”
 
“仅7月5日、6日两天,我们在西安接待的研学旅游团队就有1200多人次。从6月底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接待了3000余人次的研学旅游团队。预计整个暑期西安公司接待的研学旅游团队将突破4000人次。”世纪明德西安公司产品负责人郑淼介绍,“我们公司B端客户比较多。今年暑期,以机构和学校为主的B端市场对于研学旅游较为谨慎,但我观察西安C端研学旅游市场恢复迅速,能达到疫情前的80%。”
 
山西长治少年游机构负责人刘耀冻告诉记者,暑期研学旅游需求旺盛,很多家长主动找上门,希望能提供一些研学旅游产品,带孩子到大城市走一走。“北京方向我们提供了3个团期的产品,没多久就全部报满,没赶上的家长要求再开一个营,但考虑到服务能力问题,我们没继续开。”刘耀冻介绍。
 
“今年暑期,我们强烈感觉到家长越来越认可研学旅游对孩子增长见识的帮助,越来越愿意为好的产品付费。”中旅旅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部营销室主任黄艺说,“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文化买单,而且对研学旅游市场有了一个基本判断。有没有教材、有没有课程安排,教材是不是可以带回家,成为很多家长会问到的问题。在整个需求端的推动下,研学旅游正在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热闹的暑期,研学旅游市场供需矛盾成为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群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例如场馆景点预约难,酒店、用车、用餐等资源紧张等;二是游客对专业产品的需求与行业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接待质量,我们推掉了很多预订,因为北京的接待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刘红石介绍,首先是预约难,这个问题在7月初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需求剧增,抢票难度增加了数倍。很多企业不得不安排人通宵达旦地抢各个场馆和景点门票;其次是北京的地接资源变数非常大,车费、餐费与疫情之前相比几乎翻了两倍。另外,用车、导游也都很紧张。这个时候,企业就要权衡,要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做业务,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