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夜市“变形记”:从小商品到潮经济(2)

时间:2023-07-04 09:4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禹欣 李婷
 
“个性化的经营方式、分众化的经营业态能够更好满足群众夜间消费需求,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军凯说。
 
设摊管理“疏堵结合”
 
随着夜市的兴起,质疑和投诉也时有出现。作为经常被认为“非正规”、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经济形式,夜市常常存在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监管难度大、卫生堪忧等问题,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境。
 
广州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街坊近日反映,地铁站附近大量夜宵摊占道经营,自发形成了一条“美食街”。原本是双车道的进村道路只剩单车道,过往车辆需要相互避让。为此,当地村委已安排治安队每天定点在现场维持秩序,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但临时的疏导并非长久之计,这个热闹又带来烟火气的夜市亟待规范管理。
 
此外,目前很火的“后备箱集市”存在保障不全、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虽然一般都要求具备三证才可经营,但实践中,车队的高流动性、高机动性,增大了卫生消防、产品质量保障的难度。许多车队的套路都类似,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线上获客、线下获利。一位后备箱集市筹办者坦言:“还没火多久,就已经陷入了同质化的状况。”
 
那么,在有人喜欢夜市烟火气,有人嫌乱象多的情况下,夜市到底是去是留?如果保留夜市,烟火气如何与文明风并肩同行?
 
“部分城市对夜市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允许摊贩占道经营,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反映出简单化的管理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直言,“为了更好促进夜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公众等主体多方协同,合作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把夜市经济打造成便民惠民富民新的增长点。”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河南省许昌市印发的《关于规范中心城区夏季餐饮夜市经营秩序的通知》,就提出“五统一、三严禁、一规范”的要求,即统一外摆时间、统一无烟炉具、统一地面铺设、统一垃圾容器、统一温馨提示;严禁阻碍交通、严禁噪声扰民、严禁乱搭棚庵,以及确保规范经营。再比如,号称“上海最大的夜市”泗泾夜市为保障食品安全,夜市外摆摊位按照“准入制”管理,由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审核从业者健康证明、身份信息、卫生许可证等,通过后再行营业,提高市民和摊主的安全感。
 
在许光建看来,设摊管理必须做到放而有序,管而有度,服务不留空白。“通过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合作治理模式,能够合理分配城市执法资源,以分片区、分时段的方式对夜市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经营主体自治意识、摊位商贩自律意识。”许光建表示,“管理部门亦应采取灵活多变、包容性强的执法方式,在合理执法的基础上加强相互沟通、资源投入,同时善于借助互联网力量构建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经营动态,对违规行为及时干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文化消费平添城市韵味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除了有形的商品,夜市还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在武林夜市诸多摊位中,现场作画的“面鬼儿”引人驻足观看。“‘面鬼儿’一词起源于南宋,是脸谱、面具之意,是融合了北方儿化音的杭州方言。”“杭州面鬼儿”非遗传承人曹志林介绍。
 
“考虑到夜市的年轻人比较多,我在图案设计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同时也会制作带有同款图案的扇子、手提袋等实用产品,供大家挑选。”在来武林夜市之前,曹志林已经有20多年的摆摊经验。作为一个“老杭州”,“面鬼儿”对于他的意义远大于一门谋生的手艺。曹志林坦言:“‘面鬼儿’相对小众一些,这么多年来,可戴在脸上的纸质面具一直是卖35元一张,从未变过。”而夜市能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传统工艺,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夜市的发展,实则折射了城市文化的两个面向。”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刘新鑫表示,“一方面,作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小小摊位承载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是展现市民文化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集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集市街区,能够作为本地特色文化符号,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擦亮一张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刘新鑫进一步表示:“无论是淄博烧烤所折射的厚道诚信的齐文化,还是以武汉户部巷、吉庆街为代表的宵夜江湖,抑或是被誉为‘新疆之窗’的‘大巴扎’,都体现了夜市在文化层面的高度延展性。”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