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吴薇】平民小吃鸡排对台湾人有多重要?很多台湾人的午餐既不是便当,也不是面或水饺,而是一片鸡排搭配一杯红茶。鸡排也可以当夜宵、零食,“鸡排配珍珠奶茶”已成为岛内非常流行的餐点。台湾人爱打赌,政客尤其如此。有赌跳海的,有赌跳河的,但更多的是赌鸡排。因为鸡排除了好吃,还很便宜,所以政客们才能肆无忌惮地拿它当赌注。对赢者来说,免费吃鸡排是种小确幸;对输的人来说,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引发媒体效应,比打广告划算得多。 “买鸡排”有“看热闹”的意思
就拿最近这次台湾大停电来说,如此严肃的议题其实牵涉一场赌局:去年年底鸿海创办人郭台铭预测台湾2022年肯定缺电,让民众做好准备,但台“经济部长”王美花今年1月接受采访时断然否定这种说法,并表示愿意和郭台铭赌个鸡排。结果3月3日大停电,与王美花相关的网络热门词基本就是“鸡排、发鸡排”等。国民党为此发起“发鸡排接力大赛”,在“经济部”门口发放303份“美花牌欠电鸡排”。
这不是鸡排第一次成为台湾政坛的赌注。2020年1月“大选”,台南市议员谢龙介以2700份鸡排赌前高雄市长韩国瑜能赢蔡英文90万票,网红“馆长”不甘示弱,称蔡英文若胜出,他请1万份鸡排。结果选后“馆长”立即发文表示,“给我几天时间,我找长度3厘米的鸡排”。2021年,台陆军前副司令吴斯怀用1000份鸡排,打赌“美军不会来帮台湾”。今年2月针对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办公室主任何启圣认为,台防疫指挥官陈时中不会当选,“赌100块鸡排好了”。
如今在台湾网络文化中,“买鸡排”已有“看热闹”的意思。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系主任钮则勋分析称,台湾各地鸡排店普及,发放、外送相对容易,便利性足,重点是话题性够强,是民众喜欢拿鸡排当赌注的原因之一。
不过高雄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刘正山提醒说,不管赌鸡排还是其他什么,在打赌者开玩笑、群众看热闹的背后,呈现的是很严肃的“诚信”课题。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能像素人一样赌输了就装没事、一笑置之,这样很可能在选民心中“信用破产”。就拿这次大停电事故来说吧,王美花狡辩称“台湾不缺电”,坚决不肯请吃鸡排,结果遭到群嘲。
台湾鸡排与美国有关
台湾人过去根本不爱吃鸡胸肉,之所以爱上用鸡胸肉做的鸡排,其实和美国人有关。早期台湾土鸡的胸部肉很少,实在难以剔下一片片丰厚的排肉,自然也就没有爱不爱鸡排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培育专门用来生蛋的蛋鸡以及专门让人吃肉的白肉鸡,但当白肉鸡屠宰上市后,台湾人又面临一个老问题:鸡胸肉该怎么办?就在这时,盐酥鸡登场了。相信大陆人也都吃过这种美味:一块块鸡胸肉裹上油炸粉,丢入滚烫的油锅,炸个几分钟后捞起,再撒上胡椒盐和辣椒粉,香喷喷、油滋滋的盐酥鸡大功告成。
盐酥鸡的流行加上麦当劳、肯德基将“炸鸡”这种食品带到台湾,岛内民众开始慢慢习惯吃油炸食品,这也为日后鸡排的疯狂流行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不断要求台湾开放农产品市场,在谈到鸡肉开放问题时,美国人想把他们不爱吃的鸡腿出口到台湾。台湾人想,“既然你们美国人爱吃鸡胸肉、不爱鸡腿肉,那我们干脆把自己不爱吃的鸡胸肉外销到美国好了”。但在实际运作中,当美国鸡腿大举“入侵”时,台湾鸡胸肉却因为鸡瘟问题没办法出口到美国。这么一堆鸡胸肉该怎么办?肉品公司绞尽脑汁,想到干脆卖给盐酥鸡摊,做成炸鸡排好了。对这些摊主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神奇的油炸粉配方,更重要的是,台湾人独创了“鸡胸肉排切割法”,也就是同时从鸡胸肉排两边各切一刀进去,这样整块鸡胸肉排就摊开成为3块手掌大的超大薄鸡排。那些“比脸还要大的鸡排”,闻起来香脆,吃起来过瘾,一口下去,便再也停不下来。
大街小巷都有炸鸡排店
根据资料,台湾最早的鸡排店是台北成功高中附近一家专卖三明治、汉堡、炒饭等简餐的流动餐车,名叫“郑姑妈小吃店”。上世纪80年代,因为附近用餐的学生多,为了降低定价,该店选用比鸡腿便宜的鸡胸当食材,最早是用中药材腌制并加以油炸,后来逐渐改良成现在的酥脆口感。如今在台湾大街小巷,都有炸鸡排店。而鸡排店为了抢生意,也创出许多新吃法和独门口味。从撒上各式粉状调味料的鸡排,到包裹奶酪内馅的鸡排,再到迥异于传统油炸的炭烤鸡排等,鸡排在台湾的吃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也一再证明它的超高人气。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