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赛时保障是篇大文章,除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外,还要做好冬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冬奥村等涉奥场所和整个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工作。为此,北京市组建了涉及电力、燃气、热力、供排水、环卫等各领域约18万人的保障队伍,根据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高效开展工作,妥善应对冬奥会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尤其是2月13日出现的大范围降雪带来的不利影响,始终做到了平稳有序。
科技橱窗 创新无限
机器人水下传递火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零碳制冰、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机器人烹饪送餐“一条龙”……浓浓的“科技味”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鲜明特点,而且是其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大量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赛事组织、筹办、举办,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展示现代科技的精美橱窗。
在近日于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介绍说,有关方面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研发计划,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应用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冬奥会赛事举办方面,“冰雪科技”创新为选手发挥竞技水平、创造佳绩打下了坚实基础。本届冬奥会研发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利用国产制冰机,针对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不同竞技项目进行冰面定制,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项目对冰面温度、硬度、均匀度等个性化需求,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竞技体验,也助力他们取得成绩上突破,创造新的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本届冬奥会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评价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赛道”,是选手们纵横驰骋的最佳秀场。
在冬奥会运行和赛时转播方面,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团提供云技术支持,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奥运信息管理和分发系统、运动会管理系统和赛事组织、协同办公等数字化平台上云,实现了奥运会运行数字化变革,开百年奥运史之先河。同样是依托阿里云,北京冬奥会超过6000小时精彩内容,以4K高清甚至8K超高清格式实现全球转播。这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奥运转播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
绿色低碳 “风光”尽显
夏季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变身成为冬奥会“冰立方”,百年首钢的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千余辆零排放的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之间,3大赛区26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这就是北京冬奥会的“绿色”气质,而成就这气质的是“双奥之城”乃至全中国多年之功。早在申办冬奥会之时,中方就作出“绿色冬奥”的庄严承诺,全面落实各项减碳和低碳措施。
在场馆方面,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既免去了重建新场馆带来的碳耗,也直接降低了筹办冬奥会的经济成本,是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双赢,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收益。另一方面,在场馆规划建设过程中,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建设和安装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比如延庆和张家口的场馆,设计者和建设者以“山林场馆、绿色冬奥”为目标,采取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保护措施,从设计源头贯彻落实“绿色”理念。
在能源方面,北京冬奥会全部赛事场馆实现100%利用“绿色”电能。为了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有关方面以河北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风能和光伏发电为依托,通过“绿电”交易、网架支撑、调度调节等措施,不仅确保在当地的冬奥场馆100%使用风力、光伏等“绿色”电能,而且一路把清洁能源输入到北京各冬奥场馆,确保冬奥会充裕的“绿色”能源供应。这一“绿色”冬奥之举被媒体形象概括为“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此外,北京冬奥会建立了氢能综合利用系统,以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交通工具,实现了冬奥会交通活动“零排放”。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