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雪如意’把中国人对待自然寻求和谐共处的态度表现出来。我们在山水之间寻求‘轻触式的干预’,使我们的建筑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张利说。
打造环形共享空间
历届冬奥会往往都有一个被称为“北欧组团”的场馆群,即北欧两项和冬季两项相关竞赛项目场馆的组团,在赛后成为主办城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张利看来,建筑来自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如果一个竞赛场馆仅仅供运动员赛时使用,那么它在赛后就很难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如果希望竞赛场馆和设施能够服务于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长期作用,就要在场馆设计时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问题,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在可持续理念指导下要解决的事情。
“雪如意”所在的古杨树场馆群,占地面积420公顷,包括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场馆设施。在古杨树场馆群之间,张利和设计团队附加做了一个供观众和游客慢行的步行桥“冰玉环”,一圈总长度3200多米,距地面高7米,便于观众往返于场馆间,从而形成一个慢行系统。依据测算,古杨树场馆群大概能为观众和游客提供约185分钟的停留时间。
常规跳台滑雪设施下方往往会做一个反坡,以便运动员更快减速。与此不同的是,“雪如意”跳台下方是一个平整的场地,延伸了运动员缓冲的距离,兼顾了安全性和赛后利用需求。据介绍,该场地可作为足球场使用,这样就保证了体育场在冬奥会之后能更多地用于举行足球比赛、演唱会等常规大型活动。这样的设计也为单一项目体育场馆的赛后综合利用提供了范例。
建筑也是文化的象征。张利说,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希望通过“雪如意”等建筑作品,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环境友好等理念分享给世界,让世界更多领略到中国设计之美、文化之美。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