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创新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资源利用、产品设计、服务理念、跨界融合、消费场景、科技运用等诸多方面。”邓宁说,总体而言,其核心是利用科技,特别是“互联网+”驱动旅游这一传统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创造新的旅游场景和体验,另一方面提升各环节效率和效能。
构建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
“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统筹生态安全和旅游业发展,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沿海黄金旅游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等为依托,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规划》首次站在全国层面从空间角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整体布局。
陈楠表示,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是综合考虑了自然、人文、生态、交通、经济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结果,将旅游业从全国层面布局,说明旅游业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不仅将发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将为建设文化强国、展示全新的中国形象贡献更大力量。”
专家表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区域范围看,要完善交通等设施,发挥目的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联动发展;从城市层面看,城乡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活休闲布局,实现旅游精细化、特色化提升。
邓宁认为,目前我国旅游发展在区域上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对东、中、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应更加明晰,对旅游的区域性特征及目的地类型需进一步明确,对疫情发生后异地旅游与城市周边休闲旅游的格局变化需要更加关注。”他表示,《规划》的出台将针对现存的问题,加快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记者 张雪)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