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将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等工作。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降低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是刺激旅游的又一“大招”,不仅可以普惠消费者,推动以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为主的国有景区回归公益属性,还可以倒逼景区摆脱对门票经济过度依赖。 强化公益属性
目前从景区归属来看,国有景区占据大多数,尤其是囊括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资源的国有景区,在中国的旅游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下降的消息,让此前关于景区门票要市场化还是回归公益性的探讨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彦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大众对于公共福利以及旅游功能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原本单纯观光的国有景区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科普等公益属性。
有观点认为国有景区凭借资源禀赋,在旅游行业中仍具有稀缺性,近几年随着大众出行意愿的提高,各类重点国有景区所承担的接待压力较大,通过门票价格市场化这一调节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有景区之间的引流,平衡不同景区之间接待量的差异。因此下调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所带来的公益价值固然不容忽视,但市场化所起到的调节功能也应该有存在的空间。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兴斌指出,对于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的国有景区,从性质上来讲它的任务之一或者说责任之一就是要满足国民进行休闲游览、文化观光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世界遗产类的国有景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门票价格,100元以上甚至是200元—300元的价格并不罕见,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部分国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所能承受的水平。因此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降低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消息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即在对国有景区经营体制的改革中不能完全市场化,应该是部分的市场化,国有景区并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形式的景区,具体的经营方式需要有更多的考量。
游客量有望上升
事实上,对门票价格的调整也符合当前国民旅游热情不断上涨的大趋势。门票收入减少看似“亏”了,然而游客数量会增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也就相应增加了。王兴斌也认为,本次推动国有景区门票下降的消息还释放出另一个信号,即国有景区应该为国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以提高国民休闲娱乐消费的参与度。
近几年来,不少景区所制定的门票价格占据人均收入的比重仍保持在高位。2017年,中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折合每月为3033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折合每月为1119元。以某知名风景区成人票价230元来计算,占据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为7.6%;占据农村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20.6%,处于较高的水平。不仅如此,不少景区在改造升级或者是由3A向4A、5A级景区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档次”上涨,门票价格也随之上涨的情况。伴随着门票上涨景区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却未达到游客预期,也收到众多游客诟病。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当前大部分景区收入来源单一,对门票经济依赖过高的问题。
杨彦锋认为,重点国有景区有望降价所带来的利好不仅限于对未来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进行遏制,更重要的是与当前热门的品质旅游概念进行结合,把景区旅游单纯的门票经济属性降下来,进一步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有观点同时指出,门票经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热潮中已不再有优势。此前,一家原本免费的古街文化景区宣布开收景区门票一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随后因游客量下降导致商户业绩受损的消息更是不断,在业内人士看来,景区的声誉受损是难以挽回的。随着国家对景区门票问题的重视,类似这样的争议或将越来越少。
多途径觅钱途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减轻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之后,景区能够打开更广阔的发展之路,以此次发布“下调门票价格”为分水岭,从国家层面倒逼国家重点景区探索更多业态的旅游经营方式,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周边商品等多种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Mar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