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发展很火 赚钱不易

时间:2017-01-06 05:32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郑彬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旅游住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站在了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风口,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那么,民宿产业是否适合规模化发展?一旦投资过热,会不会造成供给过大?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对各地民宿产业展开了调查。

 
发展迅速 数量爆发式增长
 
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的湖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元旦期间,距离县城10分钟车程的千岛湖镇屏湖村乡韵农庄,车辆川流不息,游客欢声笑语不断,农庄老板方朝玺正热情招呼着前来就餐的游客。“2013年,我辞掉了互联网公司销售的工作,回乡经营民宿,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法,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如今,我们村大多数村民都开始吃旅游饭,民宿从4家增加到48家,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方朝玺说。
 
千岛湖屏湖村的火爆场景只是各地民宿产业发展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国内目前已形成了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线民宿带、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岛民宿群、浙南闽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连区民宿群、珠三角毗连区民宿群、长三角毗连区民宿群、浙闽粤海岸民宿带等11个民宿群带。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各地民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宿数量更是几何式增长。仅厦门一市,民宿就由2006年的13家扩展到2015年的1800多家。
 
民宿产业火热的背后,是相关政策环境在逐渐放宽。2015年10月出台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明确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并将其纳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务等采购范围;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这些业态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为非标准住宿经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2016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推广“北京人家”模式,支持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在采访中,多位民宿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酒店企业和资本力量盯上这个“香饽饽”,纷纷进入民宿经济领域。比如,如家、绿城、绿地等企业均已开展实质性的投资布局;国内知名的民宿连锁品牌,如花间堂、宛若故里、幸福时光等品牌民宿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连锁扩张。
 
如家酒店集团负责人表示,2016年3月,如家正式启动民宿运营,以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同时,在全国8个城市签约了33家民宿作为样板店试点系统运作和管理模拟。此后,将会在滇、苏、浙、沪、琼、闽、桂等地重点布局。
 
门槛不高 入住率冷热不一
 
民宿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少人和资本开始蜂拥而至。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民宿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适合做民宿呢?业内人士指出,最好是临近主力消费市场,例如“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要有一定的自然资源,这是基本条件。进一步的要求是能有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能够有精神上的探索和享受。
 
应该说,金鸿杰是幸运的,以上开民宿的条件他都选对了。民宿经营一年多时间,已经开始盈利了。
 
2014年,金鸿杰和朋友合伙开了南栖江南文化主题会所。金鸿杰说,他几乎是踩在浙江西塘“民宿潮”的尾巴上走出了这一步。房子是西塘原住民的祖屋,大的格局没变过,但装修和设计却花了重金。盘下来这个院子,加上修理重装一共花了180多万元。现在,南栖民宿在整个西塘来看属于中高档,标价每间房每天380元至680元不等。
 
但是,不少民宿业主却深陷“前期投资巨大、租金快速上涨以及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在采访中,多位经营者表示,现在做民宿越来越难了,以前一年几万块钱的租金这几年涨到数十万元,改造费用也是水涨船高,两三百万元只能改造四五个房间。加上淡旺季差异,如果不上规模,单体已经很难赚钱。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