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旅行网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沿着文物主题游径走进历史

 本报记者 徐 晓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业界在落实“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物主题游径的打造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印发后,各地依托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丰富主题游径内涵
 
根据《通知》,文物主题游径分为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和县域文物主题游径。相关省级文物部门建立协商机制,加强资源联动,确立游径路线,共同推进游径建设。《通知》的发出,为各地已经和将要开展的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海南10个省份的文物部门在成都共同签署了《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创建协同推进工作协议》。协议提出,到2025年,东坡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挖掘、资源保护、研究阐释、开放利用等取得显著成效,“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全面建成。
 
在建设“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的同时,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建设。目前已建成八大主题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还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外延,打造了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和4条广东考古游径。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和丰富文物主题游径的内涵,提升游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积极与香港、澳门对接联动,互相推介文化遗产精品。
 
天津市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上也有很多亮点。6月10日,天津市发布第二批文物主题游径,涵盖“红色记忆”“建筑博览”等4个主题共5条线路,涉及30多个景区景点。此前,天津发布的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包括3个主题6条线路,串联起38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涵盖35处不可移动文物、10家博物馆纪念馆、13个A级以上景区等资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邵波表示,文物主题游径的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线路受到市民游客欢迎。下一步,将更好利用文物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更多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群众、点亮美好生活。
 
统筹保护开放利用
 
各地在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中,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处理保护、开放和利用的关系,着力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保护第一,每年实施一批文物修缮工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推动文保单位开放利用,全省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开放利用的有116处,占总数的88%。鼓励在游径资源点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活动,把游径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纳入各地专项规划。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有利于充分研究和凝练文物价值内涵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归纳历史发展脉络,有效关联和激活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探索文物展示利用方式,丰富文物利用模式,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同时,能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一批文物景区的开放条件、展示利用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过程中,天津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邵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累计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3.56亿元。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支持鼓励各区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以及利用名人故居、洋楼资源开展招商引企与活化利用,组织推介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动文物保护成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许多知名企业陆续入驻,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庆王府旧址等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