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旅行网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多彩文化扮靓中国年(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型演出场所表现亮眼,举办超1000场演出,占北京演出总场次的80%以上。演艺新空间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涵盖戏曲、话剧、音乐剧、音乐会等艺术门类。“会馆有戏”打造古韵新声,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北京湖广会馆分别上演吉祥昆曲《天官赐福》、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和评书专场,展现会馆文化活力新场景。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这个春节,北京市97个剧场举办营业性演出共计248台1513场,吸引观众约31万人次,票房收入4927.5万元。按可比口径,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同比分别增加24.8%、25.3%、28.2%;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45.7%、41.5%、31.7%。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潘燕表示,新春伊始,全国演出市场开局良好。2024年演出市场将为观众奉献更多高质量的演艺产品,以更加多元的演出加新场景、新模式促进新消费。
 
文旅消费愈加旺盛
 
春节期间,各地纷纷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消费更旺盛。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新年画活动、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
 
2月12日正月初三,位于河南南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心广场上,“福气满满安阳年之‘国潮市集’”火热开市。广场两侧一排排大红灯笼装点着灯谜墙,广场中央一个个展位展示着非遗文创与地方美食,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选购。“春节期间来参观的市民游客很多,不少人选购了文创雪糕、甲骨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今天,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已突破历史峰值。”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刘维说。
 
在北京,新开放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迎来龙年首批观众。“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览上,讲解员带着观众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五光十色——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中,美轮美奂的瓷器引得大家啧啧惊叹;“沧海撷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不仅展品丰富,互动设置也趣味十足,在书法体验互动屏前,许多小朋友排队临摹名家字迹。
 
喜庆的福字,各种“龙”元素装饰……重庆市沙坪坝书城处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息。这里的阅读区座无虚席,还有不少青少年捧着书,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在书店过道、书架旁阅读起来,沉浸在书香中。魏先生抱着一摞科普类图书准备结账,他说,这是送给孩子的“文化年货”。
 
夜色渐浓,200余组各具特色的彩灯点亮天津杨柳青古镇,神龙出津、抱鱼娃娃、接福纳财……各种造型喜庆的彩灯流光溢彩,游客沉醉在如梦如幻的夜色中。今年在这里举办的第27届杨柳青国潮灯展,将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等非遗融合在彩灯制作中,还加入了声、影、光、电等新工艺。期间,特色美食市集、民俗表演、冰雪游乐、汉服巡游等活动叠加灯会,丰富了春节夜间消费市场。
 
浓浓的年味不仅在身边,也通过网络传遍五湖四海。在湖南长沙“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现场,全国各地代表性非遗项目齐聚,鱼灯舞、竹马舞、花鼓戏、踩高跷、舞龙舞狮等具有南风北韵的节目,不仅收获了现场观众的喝彩,也实现了“云”共享。许多自媒体达人通过现场直播,把年俗文化、特色非遗传递给全国观众。
 
逛市集、看展览、品书香、赏国潮……这个春节“文化过大年”的打开方式越发丰富,新年俗也在不断酝酿。龙年刚刚开启,红红火火的春节文化旅游消费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满满活力与期待。
(责任编辑:Mar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