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旅行网

主页 > 德源资讯 > 业内风向 >

研学旅游市场持续“高温” 几个现象值得关注(2)

 
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在西安也有体现。“从6月底开始,西安住宿和用车价格出现了一轮明显上涨,与3月、4月相比几乎涨了一倍。尤其是用车,很多车队要到上团前两天才能确认,偶尔也出现过行程开始前一天突然毁约的情况,让人措手不及。”郑淼介绍,“为了保障接待质量,我们会尽量选择比较熟悉的车队合作。”
 
有业者表示,疫情3年,整个供应链出现大洗牌,恢复仍需时间,尤其是研学旅游市场,因为接待标准不同于常规团队,恢复起来相对更难一点。忽然到来的暑期研学旅游热潮,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但相信随着市场进一步稳定,整个产业链也将逐步补齐,市场供给会更加完善和多样化。
 
在世纪明德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兴花看来,目前,旅游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仍然存在“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现象。“很多从业者和实施者对研学旅游认识不足,走马观花,学生收获甚微。此外,还存在课程研发、设计及落地实施脱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况。”赵兴花介绍,“研学旅游是一种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以教育性为第一原则,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企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研学旅游是旅游跟文化教育的跨界融合,从业者不仅要懂旅游还要懂教育。无论是行程安排,还是课程设置,导游讲解都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刘红石介绍,以“导”为例,研学旅游团队的导游还担任着老师的角色,所以,一言一行都要给学生做榜样。此外,从讲解上,导游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比如我们的故宫课程,以故宫内的各种动物及传说中的神兽为主线,串联起整个路线。”中旅旅行在北京各个文博场馆及景点都有不同主题的研学旅游课程,配有专业教材,很受市场欢迎。
 
“从需求端来看,研学旅游市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蓝海,但这一市场不同于普通旅游,需要从业者更专业。”有业者表示,“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业者仍然用操作常规团队的方式做研学旅游团。而家长、学生及学校对研学旅游的需求已经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这就导致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目前,研学旅游市场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畅通异业合作渠道
 
采访中,业者纷纷呼吁,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种辅助方式,研学旅游市场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希望研学旅游产业链上的各方能共同努力、畅通合作渠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让学生们的研学之旅更加温馨美好。
 
“我们非常理解文博场馆预约限流的初衷,也是为了保证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但在预约限流的基础上,能否有相应的优化预约方案,比如在寒暑期为青少年开通专门的预约通道。暑期讲解人员紧张,能否允许符合资质的带队导游在馆内开展讲解。”刘红石说,故宫从7月19日起正式开通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团队预约参观申请通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发布了研学旅游机构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以在场馆内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这都是很好的尝试,也希望这些尝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了保证博物馆讲解的规范性及正常游览秩序,很多文博场所不允许社会导游在馆内讲解。但社会讲解力量和专业的博物馆讲解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刘红石告诉记者,很多业者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作为公共资源,文博场馆如果担心社会导游讲解不规范,是否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资源与正规的研学旅游机构合作,对社会导游进行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发放相应的许可证,允许其在馆内讲解,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峰期讲解人员的不足,也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还为导游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研学旅游课程开发上,更需要异业合作。”有业者表示,比如在研学旅游课程开发上,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旅行社或者研学旅游机构人才资源有限,学校或者文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能否与企业合作建立类似智库的机构,为研学旅游课程开发贡献专业技能,其实很多企业很愿意为专业能力买单。
 
采访中,黄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课程系列化研发上,与学校和相关机构达成深度的合作。目前我们的团队更专长于文史类课程,但研学旅游不应该只限于文史类,而是应该将各个学科都包含进来。”黄艺举例说,“一些文博场馆还可以与数学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场馆内的数学元素。我们已经在推进这方面的合作,但因为双方所处的行业不同,所以协调上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磨合。”
(责任编辑:Markus)